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(例:UC浏览器、QQ浏览器)
小说手机版网址 www.xiaoshuodown.com

王蓬论

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,八十年代初,陕西出现了一批中青年作家,纷纷冲出了潼关。

文坛历来是竞争之地,翻翻覆覆,沉沉浮浮。

在这几年里,陕西的作家质量如何,发展和前景又如何,省内国内评说不一。

我以为,除过“洛阳纸贵”

的北京外,论单打,比不上天津、上海、四川、江西、贵州、宁夏、河南,论团体,又比不上湖南、山西、南京。

究其原因,是不是有三?

一、地域差别

陕西为周至明十三个王朝建都之地。

北有黄河,中有渭河,南有汉江,山川河流结聚精光灵气,以此产生过辉煌的汉唐文化,但过则不及,盛唐之后,一种保守的、妄自尊大的惰性滋生繁衍,以此浸蚀于民风世俗,故唐后各朝政治、经济、军事皆趋于萎靡,自然文化艺术也不可幸免(从这个角度来讲,汉代文化的力和气度比雍容华贵的盛唐文化更令人推崇和向往)。

都城东迁和北移之后,这里渐渐归于偏僻。

当置身在碑林博物馆的那些六骏石雕面前,不禁会得出古人崇仰志在千里的良骏,今人却只看重负载忍劳的秦川孺牛,便喟然长叹。

历史衍进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,社会是信息的社会,而陕西地处西北,为东潼关、南武关、西散关、北锁关所限,性格由开放型变为封闭型,自然是赶不到时代潮流的前头。

二、生活差别

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。

这是最古老而又最时髦的口号。

每一个作家没有不遵循的,尤其是陕西的作家。

陕西的作家不乏有写工写兵、写知识分子为终生题材的,但绝大部分是写农村。

纵观这些作家的出身、经历,本身就是农民,或家庭成员就是农民。

对于农村生活之熟悉,大大超越外地作家。

但是产生的作品却落后于人,这恐怕是如何生活的问题了。

正因为如第一条所指,有了地域的差别,使一些作家感到了紧迫和慌恐,而放弃了自己生活的根据地,沦于文学上的流寇,而流寇政策的教训又使一些作家退守于原地的圈子里。

写农村而目注于一村一镇,写农民混同于农民,便又导致了就事论事的桎梏里。

出身于农民可以是农民作家,但不可以是作家的农民,也即农民意识的作家。

三、素养差别

陕西作家的成分,正是由于大都出身农民,或从农民跃身为农村基层干部、区县文化馆干部。

这有先天性的长处,亦同时有了先天性的不足。

很多年来,似乎有一种观点,认为作家不是大学可以培养的,这话有其道理,但若以此走入极端,轻视艺术素养的专门训练则又误人误事。

国人文化水准的提高,城乡青年普遍受到高中教育,在某种意义上讲,文学不再仅仅是普及性的了。

艺术来源于生活,生活却决不等于艺术。

写什么的问题固然十分重要,怎么写的问题也同样要十分重视。

因而,陕西的作家初发势猛,过后劲则不足,往往在突破之时陷于困境。

如若上面三点能成立,我们应该按“面对着永恒或没有永恒的局面”

的说法,我便要具体针对王蓬的创作再发一点妄论。

陕西为三块地形组成,北是陕北黄土高原,中是关中八百里秦川,南是陕南群山众岭。


相邻小说
豆花文黑道爱情故事  升龙引  男女有别  民主的细节  绮梦迷情  镜花缘  这个动荡的世界  一起养个儿子吧  徐志摩全集  瓦尔登湖  湮没的辉煌  陶庵梦忆  我的旅行方式  崭新的理所当然  张居正  听余秋雨讲文化  现在女人那些事儿  看见  二三事  手下高调我低调